
花朵财经观察出品达州股票配资
撰文丨学研
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出现了。
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彻底翻身,2024年卖了42.68万辆新能源汽车,同比增长182.84%。其中,问界系列卖了38.59万辆,贡献比超90%,问界M7(19.33万辆)和问界M9(15.61万辆)市场热度高涨。
在问界系列的强力带动下,2024年总营收1451.76亿元,同比增长305.04%;毛利率提升至26.21%,净利润59.46亿元,相较于2023年的-24.5亿元,同比增长98.84%,成功扭亏为盈。

在此之前的2020、2022、2023年,、比亚迪、理想先后进入盈利周期。
按理来说,赛力斯交出了一份增利又增收的成绩单,应该进一步推动市场对于其估值的乐观推测,但资本市场似乎出现了分歧。从2024年底开始,就有观点认为赛力斯股价已经到顶,和华为的深度合作的背书无法继续支持股价进一步上涨。
自2024年12月9日盘中股价触及149元起,赛力斯股价已经连续4个月处于下行通道。当前市值仍超2000亿元,但相较高点已下跌约15%,市场对这份优秀年报并不感冒。
随着车企扎堆进入华为朋友圈,赛力斯华为系“嫡长子”的地位似乎有些不稳。

有销量能赚钱,但消费者不认
从被车企警惕到中国车市最受欢迎的智能化供应商,华为只用了5年。如今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大致可分为两类:鸿蒙智行和其它造车新势力。央国企、合资品牌、头部自主品牌都开始加入鸿蒙智行。
1月10日,广汽集团审议通过投资建立GH项目公司,联合华为打造全新的汽车品牌。有趣的是,广汽曾在2023年终止了与华为联合开发产品。时隔2年,双方再次合作,预计明年推出首款车型,并在广汽内部享有高优先级。
同样态度180°转变的还有上汽集团,2020年股东大会上,上汽前董事长陈虹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比作灵魂,他说上汽不能接受第三方掌握灵魂的结果,矛头直指华为。四年后,上汽扔向华为的回旋镖击中了自己。2月21日,上汽和华为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,涵盖生产、制造、供应、销售等环节。
现在看来,最早选择跟华为合作的赛力斯确实眼光独到,这点早在2023年就得到了的亲自认证。

与华为合作后,赛力斯并非高枕无忧。
这种深度绑定如同双刃剑——既能助其快速打开市场、实现盈利,也可能让企业在技术与渠道依赖中逐渐失去主导权,而能否在合作中守住自身话语权,正是平衡利弊的关键所在。
从2024年全年来看,问界的销量表现十分优秀,在国内新势力品牌中位列第二,仅次于理想。如果细化到月,我们会发现问界系列销量其实从去年三季度就开始呈下滑趋势。以问界M5为例,其在2024年7月达到销量巅峰,此后就一路下滑;问界M7自9月其销量也开始走下坡路;而问界M9则是在11月开始下滑。

销量受买车淡旺季影响,也跟鸿蒙智行合作资源相关。赛力斯跟华为联合造车最早可追溯到2021年4月发布的赛力斯SF5,不过这款车型的“含华量”并不高,华为只提供了电驱、智能方案和销售渠道,跟问界系列的参与度不能相提并论。
根据花朵财经统计,华为和车企的合作模式主要分为零部件供应模式、HI(Huawei Inside)解决方案集成模式、智选模式,华为的参与程度逐级递增。智选模式下,华为将深度参与车型设计,并向提供销售渠道。
问界系列作为最早的智选模式车型,华为急于打造标杆,资源自然最大限度向赛力斯倾斜,独享华为智能化技术的问界在行业内“遥遥领先”,单车均价随之提升,品牌溢价能力超越了多数传统车企。
此一时彼一时,随着越来越多车企与华为合作,赛力斯的地位受到冲击。光是智选模式下,就有四“界”(智界、享界、尊界和尚界),更别提HI模式合作车企了。
华为在资源分配上需要多方权衡,“独宠赛力斯”的时代一去不返。
为什么选择问界?相信绝大多数车主的答案都是华为,而不是赛力斯。在不少人看来,赛力斯虽然销量不错,但总让人觉得它像个“高级代工厂”,可以说“含华量”直接影响问界系列的销量。
假如有一天,其它车企与华为合作的车型都拥有不输问界的智能化水平,赛力斯还能保持现在的竞争力吗?
这个问题相信包括赛力斯在内,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复。

想要更多主动权,又担心玩不过大厂
从摩托车、面包车,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车,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赛力斯也不是省油的灯。针对现有局面,赛力斯决定从资本、销售渠道、造车业务多个方面着手改变。
资本方面,在2024年财报发布次日,赛力斯宣布了其赴港上市的计划。随之而来的,还有拟为其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,同时引入多位战略投资者,增资金额合计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。
如果一切顺利,赛力斯将成为继之后,第二家达成A+H股两地上市的民营车企。赛力斯在公告中解释,这是为了扩展海外市场以及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、供应链优化提供资金支持。
除了寻求资金支持,赛力斯还进一步对外巩固“独立自主”的品牌形象。
2024年7月,赛力斯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花费25亿收购问界商标及设计专利。问界汽车完整的品牌名称是“AITO问界”,分为两个商标,分别是“AITO”和“问界”。AITO及其LOGO商标一直属于赛力斯旗下子公司,问界商标则经第三方公司转让给华为持有。
如今,赛力斯将问界商标收入囊中,才算是名正言顺拥有品牌商标的所有权。
同年11月,赛力斯再次从重庆国资手上购买了问界超级工厂的所有权,从租客摇身一变成为房东,保证了造车业务的控制权。同时,赛力斯在研发方面加码,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8.9%,还投资10亿建电驱工厂,大有自研的架势。

另一方面,目前问界系列销量大头来自于华为门店,但赛力斯显然更想把命脉握在自己手里。2024年财报显示,赛力斯体验中心超过670家,用户中心超过310家,服务范围覆盖超过210个城市,这些门店由自建品牌旗舰门店、授权经销商、合作店铺和服务网点组成,重点展出问界品牌和赛力斯自有的蓝电品牌。
从“代工突围”到“自主生态”,多管齐下的赛力斯给人一种迫切证明自己的感觉。短时间内或许很难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,但赛力斯不甘于做附庸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。
现阶段,赛力斯面临着两难选择:继续依赖华为,但又担心资本市场觉得它没自己的东西;可要是砸钱硬搞自主研发,又未必玩得过其他大厂的技术积累。
平稳过渡或许是性价比较高的方法,一方面还是得紧抱华为大腿,毕竟问界系列是鸿蒙智行起家的标志,无论是已发布的M5、M7、M9,还是最近新推出的M8,都能为赛力斯提供影响力和充足现金流。
另一方面,如果港股顺利上市,赛力斯或许能借助国际资本建立自己的技术标签,甚至反过来利用华为海外渠道卖车,提高自身影响力,逐步淡化身上的华为烙印。但这一切的前提是,赛力斯需要证明它有能力在华为生态之外活下去。
(文章来源:花朵财经观察)
*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,仅作信息交流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